欢迎来到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纳入了“中山市十件民生实事”的中山公用竹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在经历了5个多月紧锣密鼓的施工过程,于9月21日上午正式登台亮相,向市民展示独具民俗文化特色智慧农贸市场的全新面貌。开业当天,为强化食品溯源体系建设,中山公用市场特举办了食安溯源推广活动,给予消费者一定的促销优惠。现场聚集不少前来买菜的街坊,还有慕名而来的参观市民,场面热闹非凡。
改造突出民生定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
竹苑市场建于1995年,面积约4000平方米,原有铺位商户31个,档位商户42个,一直是东区竹苑周边邻里街坊买菜时常光顾的场所。同时,竹苑市场作为城区重点市场之一,也是展示城市“创文”、“创卫”成果的重要窗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发展,竹苑市场设施陈旧、管线及标识凌乱、摊位布局设置不合理、照明不足等问题日渐突出,不能较好满足政府部门、商户和市民的期盼。为此,中山公用市场以中山市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建设标准为基础,于4月2日启动竹苑市场高标准改造。
民俗文化与集贸市场有机融合碰撞,丰富新型农贸市场的文化内涵
改造后的竹苑市场,设置了25间铺位、48个档位,同时还专门配套了一条约700多㎡的民俗文化街,展示农耕、农具、度量衡的变迁、石岐历史文化,让已失去的城市印记得以重现,香山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画派的立柱,这些文化元素的合理布局,丰富着一个城市新型中心市场的内涵。走进市场,就像此刻置身于一个小型文化博物,似乎瞬间时空穿梭,让你回顾中山墟市变迁历史,还有“那些年”的岐江桥、小榄沙口渡口所、西山公园牌坊、步行街……还有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期间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尘封记忆仿佛也历历在目。
新市场软、硬件设施全面升级,购物更舒适、食品更安全、服务更贴心
新竹苑市场在规划、设施、卫生、安全、消防、环保、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摊位采用统一的台式布局并且每个摊位都有溯源秤和支付二维码,方便消费者支付及食品溯源,同时将实时交易物价等信息汇总显示在南门电子显示屏上,并同步与中山公用其他市场物价情况汇总,最后输出中山公用市场物价指数;摊位上的“牛魔王 ”、“猪猪侠”、“菜小姐”、“鱼先生”等导购员,既营造活泼轻松的氛围又可快速指引购物;市场全覆盖WIFI,无死角布设视频监控,24小时保安值班制度,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为了提供舒适的经营环境,市场还设置环境舒适的蒸煮间,方便市场商户用餐及交流;以高标准对洗手间进行升级,并设置了市民休闲区;同时,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服务等手段搭建信息化系统,推动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流通效率,促进市场管理规范化、信息化。
探索传统农贸市场转型升级新模式,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农贸市场治理新格局
据中山公用市场有关负责人介绍,市场销售的农产品是居民日常饮食的高频必需品,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卫生”的重要窗口,因此“菜篮子”工程首要体现民生属性,新竹苑市场也加大了食品追溯台账电子信息录入、商户经营信息展示及物价、经营信息收集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极力满足食药监局、文明办、物价局、商务局等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其次,市场文化也是街市文化、商贩文化的体现,市场作为城乡农副产品流通的场所,它又是小商贩赖以为生的经营场所,为此新市场的经营模式方面对于生鲜行业均采用“佣金”收费模式,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商户经营有机统一起来,与商户群策群力改善经营;第三,近年各类农产品社区店、生鲜超市、新零售的迅速扩张,对农贸市场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如何激发农贸行业的经营活力,甚至能够吸引以泛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消费群体走进市场,通过借鉴新零售“人、货、场”重构的理念,以丰富农贸市场的文化内涵和业态外延,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最终吸引更多人流走进市场,达到“做旺”市场的目的。作为中山公用市场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农贸市场治理新格局的有益尝试,新竹苑市场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满足周边群众对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开业当天也得到了南方+、中山日报、中山网、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相关报道,取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
(供稿/市管公司)
“南国古邑,百越名区;五桂飘香,人杰地灵。
民殷物泰,世风淳朴;墟市群落,事业俱兴。
天下为公,四十载改革开放,倍增百姓福祉;
厚生利用,廿三年竹苑市场,荟萃五湖客商。
南禾北黍,鲜鱼肥蟹,四面争集,裨益街坊;
牛羊鸡豕,蔬菜瓜果,八方入市,丰富家常;
喧嚣鼎沸,各得所需,万类尽有,满目琳琅。
而今升级改造,特辟“民俗文化街”,
览旧照以明变迁,窥一市可知民情。
不忘初心,擘画经营,携手新时代;
牢记使命,服务乡邻,戮力创未来!”
——序言(设置在竹苑市场入门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