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地方国有水务企业而言,是地方国企的典型代表,他们更多提供的是公益类服务,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不得不承认部分地方水司企业资产负债率接近极限,财务成本侵蚀利润,面临调价难→盈利差→融资难→投资难→提升难的困境。
对于这类“曾经称霸一时”的地方水司龙头,不做供水,就没有主业,如果只做供水,企业将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不进则意味着退,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迫使水务企业无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改革、混改、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改?怎么打破已有的体制束缚引入竞争,完成“破茧成蝶”的飞跃?中间又经历哪些不为人知的“困惑”?围绕这些话题,在6月21日举办的2017(第二届)供水高峰论坛暨广州水司“客服热线”成立20周年交流大会上,主办方特别设置高端对话环节,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北大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财政部/发改委PPP双库定向邀请专家薛涛担任主持人,邀请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蓝环境)总裁金铎,南昌水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昌水业)董事长李钢,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公用)总经理刘雪涛作为“上市水务国企典型代表”参会对话。
成也供水,败也供水
待嘉宾落座之后,一开场,主持人薛涛强调,今天对话主题的关键字“创新”,众多周知,原来水务企业之前大多是事业单位,即便改制为国企,好的基础是存在的,也是环境领域少有的具有直接经营基础的公共服务行业,但弊端也很明显,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动力也不足,尤其公益性属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很多水司企业发展因此遭遇到“天花板”,盈利难、利润低,所以我们必须要破除体制机制的束缚,寻求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
真是应了一句话,成也供水,败了供水。现如今,重回发展轨道的上市水务国企——中山公用,是如何看待当初的改革?通过哪些创新机制完成“质”的变化?
借壳、重组、混改,中山公用赶上“好时代”
中山公用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SZ:000685),1999年借壳上市,2007年进行资产的重大重组(注入了供水公司、污水公司和广发证券资产等),2014年引进了优秀民企上海复兴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中山市第一家完成了混改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梳理中山公用的发展历程,自成立以来,通过借壳上市、资产重组、开发上下游产业链等重大举措,按照“产业经营+资本运营”的战略思路,围绕“成为全国领先的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的战略目标,聚焦“环保+水务”的核心主业,打造公用事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2016年度,中山公用实现营业收入约14.6亿元,净利润约9.6亿元。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山公用总资产约151亿元,净资产113亿余元。
刘雪涛表示,非常认可两位同行的观点,2007年公司重组上市后,破除传统行业的束缚非常艰难。但是中山公用通过不断的机制创新、激励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对内完成了管理整合、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对外,开启了上下游产业链拓展之路。在2009年,中山公用迈出了第一步,和山东水务进行项目的合作,成立了中山公用济宁水务公司,这也是公司向外发展、寻求突破的转折点。截止2016年,在产业拓展方面,中山公用陆续收购了垃圾发电、工程、污水处理PPP等项目,并委托运营了2家污水厂,同时也在积极拓展二次供水业务;在资本运营方面,通过基金公司利用广发证券这一平台,先后投资了多个项目,为公司创造了丰厚的资本市场投资收益。供水行业已经遭遇“天花板”,如何突破?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刘雪涛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大命题。作为一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用事业企业,中山公用将聚焦主业,以环保水务为核心,坚持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的战略发展思路,延伸环保相关的产业链,未来将着重在投资发展和股权激励方面做一些“文章”,继续发挥既有优势,借助金融平台的力量助力产业经营。
刘雪涛强调,我们赶上了比较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观念不断开放的时代。目前在中山市政府也希望中山公用借助上市平台做大做强,能真正“走出去”并积极参与到整个公用事业的的发展与变革大潮中。
演讲结尾处,薛涛总结称,供水企业,创新是一个蓝海,管理也是一个蓝海,未来水务企业的发展,就是要吃透中央市场化的主基调,围绕着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管理上、资本上的不断创新和激励,依托政府但不依赖政府,大胆扩充商业化和环保治理的横向和纵向空间,借助资本手段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我们虽然脱胎于传统供水行业,但我相信未来的宏图越来越美好!